当前位置:幻凛蝶>历史军事>抗清> 第一百二十九章 恭迎大兵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一百二十九章 恭迎大兵(1 / 2)

如果正面回答杨茂勋的问题,王五的答案肯定是百姓重要。

明朝,在他眼中不重要。

因为,灭亡明朝的就是百姓。

之所以复明为旗号将抗清事业继续下去,实是眼下没有比明朝更得人心的旗号。

大顺这面旗帜能用,李来亨、袁宗第、刘体纯、郝摇旗那帮老帅早就用了,何至于让顺军成了最后的明军,当年推翻明朝的“反贼”倒一个个成了明朝最后的孤忠呢。

大西,更是扯了。

但这样一来,就落入了杨茂勋的话术之中。

既然明朝不重要,百姓重要,那他们还打着明朝旗号闹腾什么?

所以,王五没有给出答案,也不想同杨茂勋讨论清廷入关以来种种倒行逆施政策,更不想问他知不知道死于清军屠刀下的百姓有多少。

因为,不管他怎么提出事实,这位抚台大人都有一万个理由去辩解,去反驳,及至视而不见,充耳不闻,撒泼耍赖。

这种人在王五前世那么文明,那么信息健全的社会,都不是一般多,而是特别多。

多到泛滥成灾。

杨茂勋不过是这帮人的祖宗而矣。

好在,这個时代没有破坏一说,抗争是天然正义。

诚如王五之前对部下们一直强调的那点——你们有跪着活下去的权利,也有站着去死的权利,如何选择,全凭本心。

王五的选择是站着去死。

看着绝对是忠臣孝子,甚至举止投足俨然一付为天下苍生请命义士形象的杨茂勋,不禁反问一句:“敢问杨大人,是做人重要,还是做狗重要?”

同样,杨茂勋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。

不管他如何承认大清的法统,如何希望百姓在大清治下过上太平日子,于中国人眼中大清始终是异族政权。

自古,于异族政权为官,本就是走狗也。

杨茂勋汉军镶红旗人,于满洲贵族面前也是自居奴才的。

所谓奴才,不就是走狗么。

这便是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

你有你的道,我有我的志向。

既然谈不拢,那就看谁能走到最后吧。

王五负袖离开。

张鹏羽上前粗暴的将布团重新塞了杨大人嘴中,想想又觉不解气,“叭”的一声给了这位官居贼清正二品抚台大人一个嘴巴子,骂道:“你何不问我家将军是你家贼清重要,还是百姓重要的!”

在等侯兴山消息时,王五其实也在思考一个问题。

那就是杨茂勋所言天下百姓人心思定一事。

虽然不愿意承认杨茂勋说的全对,但他也不能违心说百姓都盼着明室再造,刀兵再起,连天烽火再打个几十年的。

南方或许好一点,北方经清廷二十年治理,恐怕早就没了反清土壤。

经四十年战乱,于大多数百姓而言,安安份份过日子,讨个老婆生个娃种上几亩地,不致饿死也不必担心今天兵来,明天贼来,真就是神仙生活了。

天下大势以及人心,现在还真就在清廷那边。

不承认也得承认。

不过,这大势即将松动,一点一点的松动

兴山城。

城内现在军职最高的是湖广提督标营前营副将张进忠,此人也是明军出身。

也不知道明末以来为何很多人取“进忠”这个名字,甚至连当年赫赫有名的大太监魏忠贤都叫“李进忠”。

湖广提督董学礼带兵去了前线,留张进忠负责兴山城防务。

别看兴山只是座小县城,去年以前却一直是明军李来亨部据守的重镇,直至明军被迫退入茅麓山后,兴山方为清军占领。

城内没有随明军撤离的百姓多被清军迁到它处,如今兴山城就是一座大兵营。

囤的不是兵,而是粮食。

湖广方面八万大军粮草器械均由兴山转运至前线,除此之外兴山也是东线唯一能够通向外界的重镇。

此地若失,负责东、南两线包围的清军就没法再长期对明军进行封锁。

为此,董学礼走时除留张进忠一营兵驻守城中,又命安陆营参将汪衡水领两千兵守卫。

城门防御由标营同安陆营共同负责,轮换轮岗。

今日值守南门的就是安陆营。

当值把总姓张,单名一个义字。

人如其名,颇讲义气。

正与所部官兵于城头闲聊时,忽见西南方向窄道有一支兵马大张旗鼓而来,不由起身趴在跺口眺望。

待那支兵马走近后方才发现是满洲大兵,本能喝令城上所有人都打起精神,免得被满洲大兵挑出不对来。

未几,满洲兵进到城下,有大兵先以满语朝城上呼喊。

张义听不懂,但知道下面的满洲兵很急,好像有什么重要的事。

随后就有汉话传了上来,说是参领刚阿泰奉靖西大将军令回驻兴山,要城上火速开门。

“大人稍侯,卑职这就带人开门!”

张义一点没有怀疑。

没法怀疑。

城下的兵马旗帜、兵服、武器皆是真满洲装备,就连满洲话都是那么正宗流利。

让他怎么怀疑?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